近日,刘欢教授团队在探索化疗药物诱导骨髓瘤免疫逃逸方向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Chemotherapy-mediated induction of PD-L1 via SEI1 facilitates myeloma immune evasion”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杂志。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是发生在浆细胞系统的恶性肿瘤。在血液肿瘤中,其发病率约占10%。骨髓瘤多发于中老年,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速,骨髓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目前已经是仅次于淋巴瘤的第二多发血液系统肿瘤。骨髓瘤特征为血液中的浆细胞在骨髓内恶性增殖、广泛浸润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进而引起广泛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截瘫、高钙血症、高黏滞综合征和贫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预后极差。
目前,骨髓瘤的治疗主要靠药物化疗和靶向治疗,临床上常见的药物有长春新碱、地塞米松、阿霉素、马法兰等。虽然目前的治疗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本病依然不可治愈,其主要的原因就是骨髓瘤的多重耐药以及化疗药物或靶向药物对骨髓瘤免疫微环境的改变。
在本项工作中,研究团队发现硼替佐米或马法兰等化疗药物处理骨髓瘤细胞后引起DNA损伤,并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该通路下游的转录因子IRF7磷酸化水平增高,并结合到SEI-1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促进其转录,而表达升高的SEI-1与RNA聚合酶II相关蛋白PAF1复合物和超级增强子蛋白CBP/p300直接作用,通过超级增强子以及增强转录的方式促进PD-L1表达,引起骨髓瘤细胞免疫逃逸。另外,研究团队发现在化疗药物治疗后使用PD-L1抗体治疗可以显著增强PD-L1抗体的疗效,这为PD-L1抗体在骨髓瘤的临床应用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刘欢教授团队博士研究生陈睿与安徽医科大学李宗伟教授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刘欢教授、刘蕊博士和山东省肿瘤医院刘志强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也得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志鸿副教授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刘欢教授系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A类人才”。热忱欢迎优秀博士后加盟,同时欢迎优秀学子报考厦门大学医学院刘欢教授课题组研究生。联系方式:huanliu@xmu.edu.cn。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411082
文/刘欢教授团队
审核/李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