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首页 > 学院新闻 > 科研 > 正文
杨立朝教授课题组提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策略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16日浏览次数:

近日,医学院杨立朝教授课题组在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方向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Metformin-induced precise targeted inhibition of ischemic neuronal death by a programable endogenous ROS-responsive nanoprodrug”为题目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杂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临床重大疾病。临床干预措施主要以预防和早期溶栓治疗为主,然而传统的取栓和溶栓治疗不能改善血流再通后活性氧(ROS)爆发引起的二次损伤。因此,开发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小分子药物制剂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疏水离子配对(Hydrophobic Ion PairingHIP)是指带电荷的亲水分子与带相反电荷的具有长链烷基或苯环结构的抗衡离子以类似成盐的体系,可增加亲水药物的疏水性,利于药物封装(包括水包油乳液、纳米沉淀及脂质体等),也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时间、控制释放,并提高细胞膜和血脑屏障的穿透效率;体系中疏水药物也可增强亲水性,提高生物利用度,避免大量、重复用药。受HIP技术启发,团队将合成的具有ROS响应性的疏水性姜黄素(Cur)二聚体前药(CTC)首次与亲水性的二甲双胍(Met自组装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发现,Met的引入不仅降低疏水性药物Cur的毒性,而且促进了Cur的血脑屏障渗透、提高了Cur在脑损伤部位的富集,同时Met通过作用于神经元质子泵增强Cur溶酶体逃逸提高神经保护功能。因而,Met的引入对Cur在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起到“减压增效”的效果。本研究为AIS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靶向前药和有效策略,拓展了姜黄素的医学应用并为其临床转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厦门大学已毕业硕士研究生谭晓锋、厦门医学院李莹副教授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后金昊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厦门大学杨立朝教授,新疆大学范仲雄副教授、李金耀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海军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5894725029328


审核/李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