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首页 > 学院新闻 > 科研 > 正文
刘欢教授团队揭示骨髓瘤恶性进展的新分子机制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30日浏览次数:

近日,刘欢教授团队在探索骨髓瘤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方向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LAMP5 modulates IRF4 stability and nuclear transport: a critical mechanism in myeloma progression and therapy”发表于Oncogene杂志。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发生在浆细胞系统的恶性肿瘤。在血液肿瘤中,其发病率约占10%,多发于中老年。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速,骨髓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目前是仅次于淋巴瘤的第二多发血液系统肿瘤。

近年来,MM的治疗手段不断优化和创新,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常用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干细胞移植等,以药物化疗和靶向治疗为主,临床上常见的治疗药物有长春新碱、地塞米松、沙利度胺、达雷妥尤单抗等。但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结局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调控MM进展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缺少高效的靶向药物。

IRF4是一种多功能的转录因子,在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IRF4在MM进展中占据核心地位,调控一系列与MM细胞生长、存活和代谢密切相关的重要过程,但是目前IRF4在MM细胞中调控机制却仍然不清楚。研究团队发现溶酶体相关膜蛋白家族成员5(LAMP5)在MM细胞中过表达,其通过与IRF4直接相互作用抑制其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降解保持其蛋白稳定性。并且,LAMP5增强IRF4与核转运蛋白KPNA2相互作用并促进IRF4入核转运,避免其滞留胞浆被降解并激活其靶基因c-MYC转录,促进MM细胞增殖。另外,吡唑霉素靶向抑制LAMP5与IRF4相互作用并促进IRF4降解从而抑制MM细胞增殖。同时,c-MYC会结合到LAMP5的启动子区域形成正反馈环调控激活LAMP5的转录,进一步加快MM的恶性进展。该研究首次发现IRF4蛋白稳态维持分子机制,并验证吡唑霉素治疗MM的潜力。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MM发病机制的认识,对MM患者的治疗也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

刘欢教授团队博士研究生李邹为本文第一作者,刘欢教授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冲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也得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志鸿副教授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刘欢教授系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A类人才”。热忱欢迎优秀博士后加盟,同时欢迎优秀学子报考厦门大学医学院刘欢教授课题组研究生。联系方式:huanliu@xmu.edu.cn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8-025-03513-x


(文/刘欢教授团队  审核/李炜

Top